如何利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动承德发展?
| 招商引资政策 |2025-06-18
内容概要
承德市以招商引资政策为战略支点,深度激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位势能,构建起"政策工具箱+要素保障网"双轨驱动体系。在差异化产业政策框架下,市级财政设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,对文旅融合、生态康养等战略新兴产业实施阶梯式税收返还,同时创新"飞地经济"土地供给模式,将避暑山庄文化遗产转化为产业资本。通过精准制定招商政策,该市形成以清洁能源产业链为核心、特色农旅综合体为支撑的复合型经济生态,使政策优势从单一要素优惠向全生命周期服务跃迁。这种多维赋能的制度设计,不仅强化了产业链韧性,更催生出"以商引商"的磁场效应,为环首都经济圈注入结构化增长动能。
京津冀协同育强文旅集群
依托招商引资政策形成的战略支点,承德市正通过产业扶持机制重构文旅产业空间格局。在《京承文旅协同发展行动计划》框架下,跨区域共建项目库已吸纳27个亿元级文旅综合体,其中数字化展陈技术应用占比达63%,凸显"文化+科技"融合导向。招商政策创新性地引入"飞地经济"合作模式,允许京津企业在避暑山庄文化保护区外延区域建设主题文创基地,同步享受增值税"三免两减半"优惠。
建议建立"文旅项目全生命周期监测平台",动态评估政策执行效能与资本回报率,确保资源配置精准度。
值得关注的是,产业政策对非遗活化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专项补贴,催生丰宁满族剪纸、隆化二贵摔跤等12个非遗产业化案例,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入住率提升41%。这种政策工具箱的立体化运用,使承德逐步形成"京津创意研发-承德场景落地"的产业链垂直分工体系,2023年文旅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14.7%,高于京津冀城市群平均值5.2个百分点。
政策洼地驱动产业升级
承德市以构建招商引资政策体系为突破口,通过差异化产业政策设计形成生产要素集聚的"价值锚点"。在招商政策框架下,企业可享受核心产业园区增值税"三免两减半"、固定资产投资补贴30%的税收减免梯度政策,叠加产业扶持基金对文旅IP孵化、钒钛新材料研发等项目的定向注资机制,实质降低企业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。这种政策组合拳推动产业链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跃迁——以避暑山庄数字文旅产业园为例,政策引导下的企业集群已实现景区智慧化改造覆盖率78%,带动文旅产业附加值提升22个百分点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土地供给"弹性出让"模式与京津冀产业转移目录形成动态适配,使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用地成本较环京区域降低45%,催化出"研发在北京、转化在承德"的跨区域协作范式。
生态康养赋能乡村振兴
承德依托燕山生态屏障与皇家园林文化底蕴,创新性构建"山水林田湖草+康养"立体开发模式,通过差异化招商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价值转化。在产业扶持框架下,当地设立总额20亿元的绿色转型基金,重点支持中医药种植基地、森林康养综合体等12类项目,形成"疗养机构+特色村落+有机农业"三链融合格局。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设计突破传统招商引资路径,首创"生态绩效换容积率"机制,允许企业在完成植被修复指标后获得40%开发强度奖励,此举已促成7个亿元级康养项目落地。同步实施的"温泉地热+"产业政策,推动医疗级理疗中心与民宿集群深度耦合,年接待康养游客突破300万人次,带动周边4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超200%。通过植入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与中医非遗诊疗技术,传统村落正蜕变为"数字康养微目的地",实现生态资源溢价与乡村人才回流的双向赋能。
清洁能源链激活承德动能
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框架,承德市以招商引资政策为支点,构建起"风光水储氢"五位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矩阵。通过实施产业扶持基金定向投放机制,对光伏组件制造、智能电网设备等12类细分领域实施阶梯式补贴,成功吸引国电投、金风科技等23家龙头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中心。在招商政策创新层面,采取"项目能耗指标预支"制度,为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开辟审批绿色通道,该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"绿色充电宝",年调峰能力达480万千瓦。值得注意的是,承德产业政策精准对接国家"双碳"目标,依托坝上地区2700小时年均光照资源,规划建设百万千瓦级"光伏+牧业"复合型基地,同步配套氢能储运基础设施,形成"绿电制氢-氢能冶金-碳汇交易"价值链闭环。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该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千万千瓦,占全市电力总装机比重达82%,为环首都经济圈提供可持续能源支撑。
